<
头闻号

广州以斯帖化妆品有限公司

瘦身化学品|丰胸化学品|眼霜|化妆品套装|面膜

首页 > 新闻中心 > 铁马冰河入梦来:辛弃疾的一生
铁马冰河入梦来:辛弃疾的一生
发布时间:2025-04-07 02:22:47        浏览次数:2        返回列表

你是去病,我是弃疾。

你有汉武,我却无伯乐。

你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我也曾道: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你封狼居胥,饮马翰海。

我却只能铁马冰河入梦来。

霍去病

辛弃疾睁开双眼,老泪纵横,他不甘心,不甘心就这样了此残生,可最后只能够呐喊三声:杀贼!杀贼!杀贼!

至此,大宋的灯火终是被风吹雨打而熄灭。

辛弃疾

回首此生:

公元1140年,精忠报国的岳飞已经离世一年,这一年,沦陷于金人之手的齐鲁大地,一位流传千古的人物在此横空出世,他就是辛弃疾。

涉世之初,他的家族自然也受到了金人的迫害,和金人有着不共戴天之仇,因此尽管辛弃疾的祖父在金国为官,但心中依旧对金国充满了憎恨,一心想要和金人决一死战,只是苦于没有机会。

祖父对金人的态度深深的影响了辛弃疾,后来他也在《美芹十论》中也写到,自己年少时祖父常带他“登高望远,指画山河”。

祖父还曾带辛弃疾两次去燕京探访军情,观察金朝的地形情况,为以后收复失地做准备。

燕京就是如今的北京,这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祖父的带领下,辛弃疾也亲眼目睹了金人统治之下,汉人活得有多么的痛苦和屈辱。也是从那个时候起,驱除鞑虏,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在这个少年的心中萌了芽。

金国

辛弃疾少时拜毫州刘瞻为师,刘瞻也是金朝的一个官员,他的诗赋经常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想必他的思想也深刻的影响了辛弃疾。

之后,辛弃疾曾参加过两次科举考试,他的才气并没有在科举考试中展现出来,两次都落榜了。

也许,我们也要感谢他的两次落榜,让我们多了一个杰出的爱国词人,天才般的军事家,而不是一个平庸的金朝官员。

辛弃疾自幼文武兼修,练得一身好武艺又能写一手好文章,在两次科举考试不后,辛弃疾放弃科举,一心求武,广交各方豪杰,日夜思索如何收复家乡。

公元1161年,正处加冠之年的辛弃疾。

在这一年,他目睹了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长途作战也导致了金人的后方祸患滋生,早已经无法忍受金人压迫的汉人,终于奋起了反抗,一时间很多起义势力就此揭竿而起。

辛弃疾等待多年,此时终于等到了自己报国的机会,毅然决定起义抗金,一时间就集结了两千余人。

之后他带着自己的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但他因是文人出身,初期并没有引起起义军首领耿京的重视,只让他做了一个掌管印信的文官。

跟随辛弃疾一同投靠的,有一名叫做义端的和尚,原本也是一股起义势力的头领,和辛弃疾的关系也不错,这才一同投靠了耿京。

义端原本就是一个不受清规戒律的和尚,在耿京的起义军中,他又受不了当差的苦,于是就想要投靠金人,以求得荣华富贵。

义端和辛弃疾关系很好,刚好辛弃疾又执掌印信,他就趁辛弃疾不注意的时候偷走了义军帅印,想要到金人处求赏。

耿京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非常的生气,当即就捉拿辛弃疾问罪,毕竟人是辛弃疾带来的,因此他也是理屈词穷,无可辩白。

于是,在公元1162年的某个夜晚,在济南郊区。

皎皎月光之下,一名少年正在追着一个和尚。这少年正是辛弃疾,这和尚正是义端。

这一追就是两天整,眼见已无路可逃,义端回头,提刀欲做最后的挣扎。

辛弃疾一个侧翻,剑光同时闪过,义端人头落地。

辛弃疾叹息了一声,轻轻拭去了剑上的血。

当义端的头颅被扔到耿京面前时,义军阵营发出了震耳欲聋的欢呼。

几乎在义端事件发生的同时,金人内部矛盾爆发,一把手完颜亮在前线被部下干掉,金军开始向北撤退。

辛弃疾很有政治远见,他向耿京建议,主动与临安当局联系,利用这个机会光复中原。

可是,当辛弃疾完成使命归来的时候,却听闻耿京被叛徒张安国出卖而死,起义军一时群龙无首,溃不成军。

辛弃疾大怒,带了五十悍骑,飞驰到叛军军营,一路上斥候岗哨无人敢拦。到了主将军帐,剑挑帷幕,张安国正与金军将领饮酒庆祝。

辛弃疾怒目圆睁,大声质问着张安国,张安国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辛弃疾见势,立即让手下将张安国绑住。

出了大帐,辛弃疾看着四周围起来的士兵,他毫不畏惧的数落张安国的罪行,痛斥金军的无耻与残暴,号召大家归宋,当即有一万多人跟随辛弃疾离开,剩下原来是耿京队伍的叛军则一哄而散。

辛弃疾押解着张安国到南宋领地将他斩首示众。

那一年辛弃疾才二十三岁。

至此,他威震天下,名声大噪,

按理说,这样的军事人才,必堪重用,没想到,最终的结果却是,辛弃疾被宋高宗任命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途生涯。

公元1162年,宋高宗赵构受不了打击,最终选择退位,将皇位传给继子赵昚。自己躲在了后宫,沉迷书画。

新上任的宋孝宗,被后世誉为全宋最有作为的帝王。

山河破碎,金贼猖獗。登基首日,孝宗便立下誓言:统一南北,收拾河山。

一个月后,朝廷派出了主战派大臣张浚,率领数十万大军,与金人决战于宿州符离。

张浚身先士卒,将士奋勇杀敌,百姓众志成城,但仍然改变不了全线溃败的命运,南宋几十万大军,仅生还千余人。

战报传回京城,孝宗皇帝全身发软,从此不敢再战。

正在江阴的辛弃疾,听说宋军大败,朝廷对金俯首称臣,心潮澎湃,难以平静,写下《美芹十论》,分析军事形势,说明失利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希望大宋君臣重拾信心,再度伐金。

孝宗收到后,只是淡淡一笑,未置可否。辛弃疾的一番苦心,就此付诸东流。

公元1168年,辛弃疾任期已满,调任建康府担任通判。

毫无疑问,辛弃疾对此没有任何兴趣,闲暇之余,便经常填词写赋。

官场应和,慷慨激昂:

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

登临远眺,却倍感惆怅: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在诗词创作上的影响力,再一次成功引起了朝廷的注意。

公元1170年,宋孝宗传旨召见辛弃疾。

为了这一次拜见,辛弃疾准备得相当充分,也充满了信心,从战事素材的收集,到着装的礼仪,再到说话的语气,都考虑得非常仔细,甚至哪一句该重音,哪一处该停顿,他都一一做了标记。

遗憾的是,他在延和殿提出的「阻江为险,须藉两淮」,「练民兵以守淮」的观点,都没有被天子采纳。

好在时任宰相虞允文,颇为爱才,在他的积极争取下,辛弃疾还是留在了临安,担任司农寺主簿,负责后勤事务和粮农事宜。

辛弃疾心有不甘,又写下《九议》,就朝廷选人用人、国防建设、迁都选址、民族团结等献计献策,依旧石沉大海,查无音讯。

怀才不遇,壮志未酬,自然会在浅斟低唱间流露:

是当年、玉斧削方壶,无人识。

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

辛弃疾自步入仕途后,一生被任免37次,罢免后又起用,起用又被贬官。

在这仕途宦海中,一心金戈铁马的他屡不得志,郁郁寡欢,唯一能多聊以尉籍的,只有听曲填词。

现实就是如此的残酷,朝廷不愿意作战,官员愿意和平,再加上他“归正人”的尴尬身份,使得他最高只做到了四品龙图阁待制,话语权十分有限。

到了六十五岁的时候,辛弃疾登临北固亭,凭高望远,抚今追昔,感叹自己壮志难酬。

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公元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府赴任。

可是等诏令到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 不久后就带着自己的爱国之心和忧愤的心情永远离开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