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一朝,论名望、地位谁才是真正的第一汉臣?
2025-04-04 14:12 点击:19
如果说康熙一朝哪个汉人官当得最大、哪一个最受皇帝宠信?那么肯定是没有准确答案的,因为在不同时期,都有一个或是那么几个出类拔萃的汉臣,像陈廷敬、张英、李光地,他们都很受康熙器重,也都是官居大学士。 但是要说康熙朝哪个汉臣最有福气,那么答案就很明确了,他就是江苏丹徒籍人士张玉书。论名气,张玉书似乎没有陈廷敬、张英、李光地那么大,然而在正史上,张玉书比起他们更受康熙宠信,他一生居官50年,红旗不倒,还做了20年的太平宰相。 张玉书就是典型的受害人,他在翰林院编修的位置上一呆就是12年,屁股始终没有挪过,说起来这也是大清朝的一个奇迹。张玉书发迹是在康熙亲政以后,从35岁开始,张玉书的仕途迎来了第一波高峰,他以翰林的身份先后做过国子监司业、翰林院侍讲。39岁那年,一次偶然的召对,张玉书终于被康熙帝发现,以“讲述称旨”被加詹事衔。从康熙二十年开始,张玉书扶摇直上,先擢内阁学士,充经筵日讲官、教习庶吉士。康熙二十二年,张玉书终于跨进了二品大员的行列,被授予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在坐了近二十年的冷板凳之后,张玉书在最后两年实现了“大跃进”,成了南书房的政治新星。平定三藩以后,康熙帝的名望大增,当时不少大臣上疏建议康熙帝封禅,满朝大臣中只有张玉书一人提出了反对意见,康熙帝本人头脑也清醒,不但主动接受了张玉书的意见,还对他格外看重,准备要进一步提拔张玉书。 也是不巧,此时张玉书的父亲病逝,按照惯例张玉书要辞职回乡守孝三年。康熙帝很不舍,特派出内阁学士王鸿绪代表朝廷专赴张府祭奠茶酒。清代对官员守孝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办法,守孝期满后官员往往是官复原职,而康熙帝打破了这一惯例,张玉书守孝期满尚未到京,就接到了康熙的旨意,将其擢升为刑部尚书。复出后的张玉书,带队前往江南,调查河道总督靳辅与安徽按察使于成龙关于治河的第二场争论案,以及御史郭琇弹劾靳辅九年治河无功,耗费巨大,与明珠结党营私,私分河银案。张玉书深入基层,做到了大量的取证工作,他秉公断案,认可了靳辅治河之功,为朝廷保住了一代治河名臣。此后几年,张玉书在刑部尚书的位置上,接连完成了几件重要的大案,深得康熙帝的信任,康熙二十九年,张玉书一步登天,被授予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 “张玉书耆旧老臣,久任机务,直亮清勤,倚任方殷,特加赠太子太保,谥文贞,命皇三子诚亲王奠茶,大学士温达率翰林院官员、内务府总管前往吊唁,赐白银千两为丧葬之用。”作为人臣死后能得到如此待遇,已是百年难遇了。然而张玉书去世两年后,康熙再次下旨,加恩张玉书之子张逸少。张逸少也是进士出身,当时任甘肃秦州知州,康熙帝直接升他两级并调到京师当翰林院侍读学士。俗话说人走茶凉,张玉书死后多年,康熙帝仍多次提及他的功劳,其子孙和家族还屡屡受到眷顾,终其原因就是张玉书为官一生,位高权重,却始终洁身自好、律己节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