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为何在意樊於期的人头?看他做的事情,你就能明白嬴政的恨意
2025-04-04 17:02 点击:10
战国,是一个被战争所填充的时代。诸侯并起,各自为政,相互攻伐,也是对其最为准确的描述,到了战国末期,奋六世之余烈的秦国,已具横扫山东六国之势。等待六国的命运,在此时已经注定,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在强秦的不断蚕食下,山东六国各自转动脑筋,有的派间谍,想要疲秦,如韩国;有的坚守偏居一隅,以求自保,如齐国;有的选择祸水东引,苟延残喘,如楚国。 当然,还有采取更激烈手段的,如燕国。燕国本身距离秦国较远,是他“远交”的盟友,可是在秦国灭掉赵国之后,燕国坐不住了,确切地说是从秦国逃回燕国的太子丹坐不住了,他要干一票大,刺杀嬴政。他认为只要嬴政死了,那么燕国的江山社稷就能得以保存,只不过,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说到燕国的刺杀,就不能不说荆轲刺秦王这件事,而荆轲能面见秦王进行行刺,少不了一个人的人头,这个人就是樊於期。樊於期原本只是秦国叛逃的一位将军,在战乱的年代,一个并不是太出名的将军,本掀不起多大的风浪,尤其是在名将辈出的秦国,樊於期的存在感根本不高。 那么秦王嬴政为何那么在意樊於期的人头?其实只要我们去了解樊於期所做的事情,就能明白嬴政对他的恨意有多强,也能明白为何荆轲去刺秦为何一定得带着樊於期的人头。 嬴政就是赵姬所生,由于她本身就是吕不韦的侍女,一度使得嬴政的身世说不清道不明,这点非常重要,而樊於期也与这件事有所关联,我们先暂按不表。嬴异人回国之后没多久,便继承了大秦王位,而吕不韦也因此一跃成为了秦国的相国。嬴异人是个短命鬼,没过几年就撒手人寰,年仅十余岁的嬴政成为了大秦之主,赵姬也成为了赵太后,吕不韦更是成为了大秦权臣,代嬴政监国。公元240年,吕不韦在秦国已经站稳了脚跟,放眼望去,天下尽在囊中,意气风发的他,觉得要做些什么,而战功则是他日益渴望得到的东西,毕竟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就以战功来说话。想到之前,山东五国联合攻秦,将秦国逼回函谷关的耻辱,吕不韦觉得是时候要大展雄风,报攻秦之仇了。 于是他派遣蒙骜与张唐率兵五万伐赵,为了保险起见,他还以秦王的名义责令长安君成蟜与樊於期率兵五万作为后援。成蟜是嬴政的弟弟,此时他仅仅只有十七岁,根本不通军务,樊於期自然是这路大军的实际管事之人。 樊於期本身就对吕不韦有所成见,憎恨他纳妾盗国的行径,便趁机怂恿长安君叛国,他说:今王非先王骨肉,惟君乃嫡子。看着蠢蠢欲动的长安君,樊於期又说:今蒙骜困于赵,急未能归,而君手握重兵,若传檄以宣淫人之罪,明宫闱之诈,臣民谁不奉嫡嗣者?长安君本就年少,听闻樊於期这般说,彷佛看到了自己当秦王的威风模样,于是便听从樊於期的建议,叛国。樊於期将张唐打发走之后,便立即草拟一篇檄文,然后将其四处传播,檄文的内容主旨只有一个:怀妊奸生。即,秦王嬴政非先王亲生子,而是吕不韦的私生子。 当时的老秦人很多都听到过吕不韦进妾的传闻,不过只敢私下议论,如今看到檄文,便信以为真。一时间,秦国人口耳相传,甚至都觉得秦王嬴政就是吕不韦的儿子。 两人合计之下,便派王翦率兵十万征讨长安君成蟜,成蟜和樊於期两人自然不是王翦的对手,最终兵败,成蟜自杀,樊於期慌忙逃亡。在深究之下,嬴政得知,这一系列的事件都是樊於期的主意,尤其是让整个秦国都认为自己是吕不韦的私生子,这事让他在天下颜面尽失。樊於期逃走了,他的家人逃不走,盛怒的嬴政将樊家灭族,然后又通告天下,以千金来买樊於期的人头。樊於期自知回不了秦国,便逃去了距离秦国较远的燕国,投靠了与秦王嬴政有深仇大恨的燕太子丹。在荆轲为刺秦做准备时,他找到了樊於期,然后将计划告知,而他们都明白接近秦王嬴政必须要有足够的诱惑,而樊於期的人头就是秦王嬴政不能拒绝的诱惑。 樊於期听后,觉得此事或许可成,便自刎身亡,而荆轲则抱着他的头颅,踏上了一去不复返的刺秦之路。从整个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嬴政而言,樊於期不仅只是个叛逃的将军,更是触碰了他的逆鳞的乱臣,尤其是对自己的身世大肆传播,这是他无论如何也不能忍的。至于说,嬴政是不是吕不韦的私生子,早已是历史上的一件谜案,只是对于历史进程而言,是与不是都已意义不大。